唐
高9.7厘米,口徑14.3厘米,底徑10.3厘米
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
琉璃杯為侈口、圓唇、直壁略斜、平底。下有一圈凸起的弦紋,腹部有八組圓環紋裝飾。此件琉璃杯透明度較高,杯體的顏色略泛黃綠色,杯腹的圓環紋飾采用的是粘貼琉璃條技術,裝飾出來的效果呈凸起的網格狀。它是將高溫燒熔的琉璃條挑出,趁熱貼壓在杯身上,冷卻后就形成了這種效果,這屬于熱加工裝飾工藝。粘貼琉璃條作為裝飾早在羅馬琉璃器皿中就已經出現。薩珊時代的琉璃工匠將這一技術繼承并發揚光大。中國古代的琉璃制造工業并不發達,唐朝以前出土的琉璃器皿大多是異域的輸入品。這件凸圈紋琉璃杯的造型在唐朝器皿中極為少見,應是一件薩珊琉璃器。
唐代類似的琉璃器皿也有發現,在陜西臨潼縣出土的一件束頸、圓球腹、小平底琉璃瓶,器物肩部飾有一圈凸起的弦紋,杯腹外壁粘貼不規則的凸起網紋。同樣在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貼花琉璃瓶,制作技術和工藝也與此相似,杯腹纏貼四排圓形紋飾、不規則的五角星形飾、花芯形飾和水滴形飾。這幾件琉璃瓶的造型在薩珊銀器中常常可以見到,說明是來自異域他鄉的琉璃制品,制作時間大約在七世紀初。
西亞粘貼琉璃條為裝飾的網紋琉璃器皿,途經中國大陸轉輸到朝鮮半島和日本,如韓國慶州松林寺岀土環紋琉璃杯,日本奈良正倉院藏藍琉璃杯。它們和這件凸圈紋琉璃杯一樣,是絲綢之路暢通時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物證。